《文言文实词》教案示例范文
一、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常见类型,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重要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等,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中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准确理解实词含义。
- 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常见类型和特点,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 学会运用各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教学难点
-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推断方法解决文言文实词理解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在较为复杂的语境中准确判断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 引导学生树立在文言文阅读中关注实词理解的意识,养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实词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 展示一段文言文段落,如《论语·学而》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学生尝试朗读并大致理解其含义。
- 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关注到其中实词的理解对整段文意把握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
(二)知识讲解(20 分钟)
- 文言文实词的类型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实词的示例,讲解名词(如“山、水、人、日”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如“行、走、思、想”等表示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词)、形容词(如“美、丑、高、矮”等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数词(如“一、二、三”等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如“个、只、条”等表示单位的词)、代词(如“我、你、他、此、彼”等代替其他词类的词)的概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常见用法和作用。
-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
- 一词多义:通过“亡”字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举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讲解一个实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多种含义,强调理解实词需结合上下文。
- 古今异义:展示一些古今异义的实词,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仅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困境”,让学生体会古今词义的变化,提醒学生不能以今释古。
- 词类活用:列举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蛇”分别表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动词作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指“埋伏的军队”)、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分别为“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等词类活用的例子,分析其活用的规律和在句子中的表意作用。
(三)推断方法讲解(25 分钟)
- 字形推断法
- 展示一些形声字,如“材、财、消、销”等,讲解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的关系,形旁往往表示字的意义范畴。例如,“钅”字旁的字多与金属有关,“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等。
- 举例“贝”字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如“赈、赂、购”等,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断“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中“籴”字的含义(买进粮食,因为“籴”从“入”从“米”)。
- 语境推断法
- 给出一段包含生僻实词的文言文语境,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引导学生分析“黠”字在“聪慧”“当有所成”这样的语境中不可能是贬义的“狡猾”,而应是褒义的“聪明”。
- 强调理解实词要将其放在整个句子甚至段落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情感色彩等确定其准确含义。
- 联想推断法
- 联想课本知识: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回忆课本中已学的文言文来推断实词含义。如“因遗策”(《过秦论》)中的“因”,可联系课本中“因利乘便”的“因”,均为“沿袭、依照”之意。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可以通过联想课本知识推断实词含义的例子并分享。
- 联想成语:展示一些含有文言实词的成语,如“文过饰非”中的“文”可联想成语“文质彬彬”,推断出“文”在此处为“掩饰”之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一些成语并分析其中实词的含义与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推断的联系。
- 结构推断法
- 讲解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结构中实词的特点,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例如“求全责备”中“求”与“责”相对,都有“要求”之意;“民殷国富”中“殷”与“富”相近,都表示“富裕”。
- 给出一些对举结构的句子,让学生找出其中对称位置的实词并推断其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以”与“用”相对,可推断“以”为“任用”之意。
- 语法推断法
- 复习句子成分的知识,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 举例“范增数目项王”,“目”字前有副词“数”修饰,后接宾语“项王”,由此可推断“目”在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眼示意、使眼色”。让学生分析一些句子中实词的语法位置,从而推断其词性和意义,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王”的用法。
(四)课堂练习(20 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文言文句子,其中包含需要学生推断含义的实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进行练习。例如: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推断“军”的含义)
- “左右欲刃相如。”(推断“刃”的含义)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分析“妻子”“绝境”的古今异义)
- “追亡逐北。”(推断“亡”“北”的含义并说明推断方法)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分析“出”“入”的活用类型及含义)
- 学生做完练习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答案和推断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五)课堂总结(10 分钟)
-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对实词推断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言文实词的类型、特点以及推断方法,强调在文言文阅读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实词含义,不断积累实词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 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找出其中的实词,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详细的词义分析和整理。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实词知识和推断方法。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言文文本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如复杂语境中的实词推断和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可增加更多的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