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全文解读
1. “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羡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解释:楚人宠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吝惜钱财,但对于孩子的索求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孩子长大后,有陶渊明的风范,唯独喜爱菊花,众人羡慕他的高洁品性,称赞他。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却隐藏起来不露面。这里“爱”分别解释为“宠爱”“吝惜”“喜爱”“羡慕”“隐藏”。
2. “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解释:战国时期,诸侯们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以便能得到早晚的安逸睡眠,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忧患。当时有敌寇盗贼来侵犯,却不能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所追求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到远离险要的地方安置军队,结果失败了。时光像这样流逝,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这里“安”分别解释为“安全”“安逸”“安抚”“安稳”“养”“安置”“哪里”。
3. “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穿)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悔也。
解释:屈原忠诚却被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绪忧愁而幽愤。披散着头发,穿着氅衣在湖边边走边吟诗。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体遭受了十几处创伤,也不后悔。这里“被”分别解释为“表被动”“披散”“通‘披’,穿”“覆盖”“遭受”。
4. “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解释: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背离自己的气节道义。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超过平常的百倍。十年间,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这里“倍”分别解释为“通‘背’,背离”“倍数”“更加”。
5. “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解释:柳宗元本来追求仕途显达,却被贬谪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草木的根,回归到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所写的文章辑录成很多册,就是现在看到的版本,以此来推究他当时的心境。这里“本”分别解释为“本来”“草木的根”“根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版本”“推究”。
6. 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解释:晋国边境有两个人,到了秦国的地界就说:“我们是见识浅陋、身份低微的人,应当请求谅解。” 在秦国居住久了之后,就轻视秦人并说道:“秦人也不过如此,都和蛮夷那种粗俗、不开化的样子差不多。”
这6个小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文言文实词的多义性和用法,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记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是学习文言文的宝贵资源。